7月19日至7月24日,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實踐團隊來到通道,開展“重走長征路,讓‘世界非遺’更‘侗’聽”為主題的暑期實踐活動。師生們充分發(fā)揮自身雙語、新媒體專業(yè)優(yōu)勢,將黨史學習教育與侗族非遺傳承結合,探索紅色非遺文化國際化發(fā)展道路。
千年“侗”聽,非遺“侗”心。為了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侗族世界非遺紅色文化,團隊拜訪了侗琵琶、侗族大歌傳承人楊團花,并在她的指導下學習侗族大歌——《布谷催春》。雖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同學們卻能和楊老師一起默契地演繹起侗族大歌。此外,團隊還前往牙屯堡鎮(zhèn)文坡村采訪村黨委書記、十九屆人大代表暨侗錦非遺傳承人粟田梅。隊員的深刻感受到了侗錦的獨特魅力以及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通過深入交流,團隊成員也將結合實際,設計一款通道侗族自治縣世界非遺文化項目中英雙語宣傳冊。
通道轉兵,中國轉運。1934年,歷史在湖南通道這里轉了一道彎,“通道轉兵”這一壯舉不僅挽救了紅軍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共產黨的未來。為了揭開這段歷史神秘的面紗,團隊來到通道轉兵紀念館,參觀學習了主題陳列館、紀念廣場、恭城書院等紀念地。隨后,實踐團與紀念館館長鄭湘進行交流,雙方也就未來紀念館國際化發(fā)展方向達成共識,鄭館長參與到紀念館中英雙語宣傳片的錄制中。
愛心助學,情暖鄉(xiāng)村。在兵書閣村,實踐團在縣溪鎮(zhèn)鍋沖鄉(xiāng)小學開展了以“初心憶黨史,剪繪贊中國”為主題的黨史微課堂。通過聽、講、頌、答、唱等互動互學,帶領小朋友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認識具有重要意義的黨史轉折點、時間線,通過剪紙和拼貼畫的新穎形式拓寬紅色教育范圍,鼓勵鄉(xiāng)村兒童也能賡續(xù)紅色基因,講好黨史故事。
青衿之志,履踐致遠。為進一步推進學習交流,鞏固實踐成果,團隊時間在兵書閣村,會同縣委宣傳部、團縣委、縣旅游局等部門開展交流座談。座談會上,實踐團就學校概況、人才培養(yǎng)、實踐成果等方面進行了分享??h溪鎮(zhèn)鎮(zhèn)長陳翔表示,感謝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實踐團走進鄉(xiāng)村,希望大學生們能將這里的文化帶出去,繼續(xù)發(fā)揚志愿服務精神,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同時也寫在通道侗鄉(xiāng)大地。會上上海理工大學為縣溪鎮(zhèn)授牌“上海理工大學綜合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希望在雙方的努力下,進一步提升青年大學生紅色黨性修養(yǎng)、綜合勞動素質,共同打造人才培養(yǎng)紅色教育實踐基地。